《易武》專欄 | 易武與古六大茶山(下篇)

《易武》專欄 | 易武與古六大茶山(下篇)

90閱讀 2021-01-12 07:33 產地

本篇為《易武》中「易武風土」章節(jié)之

「易武與古六大茶山(下篇)」的精彩內容

波瀾壯闊的瀾滄江,如同天上銀河,古六大茶山群星閃耀,凝結著普洱茶曾經(jīng)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。群星之中,猶以易武與倚邦最為耀目,他們先后生輝,如同夜空中最閃亮的星辰,照透時空。

從易武看倚邦,普洱茶三百年興衰榮辱歷歷在目。從牛滾塘到倚邦再到易武,三百年歲月流轉,古六山的中心幾多變遷,個中歷程是良性競爭,也是自我進化。

三百年間 古六山幾多變遷

第一個階段的牛滾塘。元、明時期古六山早已茶園成片,明末清初,就有漢人進山買賣茶葉。這一時期,普洱茶在民間聲名日隆,到康熙初年,莽枝茶山的牛滾塘成為古六山最早的茶葉集散地。

第二個階段的倚邦。牛滾塘的風流韻事成為“改土歸流”的導火索。改土歸流戰(zhàn)事結束后,經(jīng)歷了戰(zhàn)火的莽枝茶山走向衰落,古六山的中心由牛滾塘遷到倚邦。

“改土歸流”后,古六大茶山納入普洱府,普洱茶登廟堂之高,成為皇室貢茶。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平患有功的倚邦土千總曹當齋也因此成為第一任的貢茶主辦官。在曹當齋主政的幾十年間,茶業(yè)繁榮,民族和睦,倚邦一直保持著古六大茶山的中心地位。

第三個階段的易武。花開兩枝,曹當齋主政時期, 易武也不甘落后。數(shù)萬漢人涌入茶山,拓墾種茶,“入山作茶者數(shù)十萬人”。經(jīng)過了數(shù)十年的耕耘開拓,易武已經(jīng)是六大茶山的絕對的中流砥柱,六大茶山,易武居其大半,是以成為六大茶山之首。

1773年曹當齋逝世后,易武土千總伍朝元承擔起貢茶采辦主要責任,普洱茶的中心也逐漸由倚邦轉移到易武。也就是這個時期,普洱茶逐漸走向頂峰,“普洱茶名遍天下……京師尤重之”。

從易武看倚邦 從競爭到進化

三百年間,古六山的中心三易其地,既反映出普洱茶的歷史演繹經(jīng)過,也映射著古六山從競爭到進化的發(fā)展歷程。在此過程中,普洱茶的風格審美逐漸成型,普洱茶行業(yè)漸趨成熟。

我們順著古六山的歷史脈絡,撿拾起時代洪流中的碎片殘痕,以細微的觀察和大膽的暢想,試圖去還原這其中的“偶然”與“必然”。

品種的優(yōu)化。在攸樂最具代表性的亞諾古茶園,幾棵相距不過一兩米的茶樹,分屬小葉種、中葉種和大葉種。大中小葉種并存,這在古六山的茶園中并不少見。而曾任倚邦支書的徐輝棋老人,則認為最能代表倚邦茶的是老街周邊的小葉種茶樹,“一塊地跟一塊地,香氣不一樣,細膩多變”。

近年來小有名氣的“貓耳朵”,如此煞是可愛的名字,得名于其葉形小巧、形似貓耳。“貓耳朵”是倚邦極具特點的小葉種,產量稀少,頗有把玩之樂,是小眾玩家的新寵。

在“主流”與“非主流”之間的碰撞,易武“大葉種”成了最后的勝者。自乾隆年間易武茶山初露頭角,就逐漸形成了品種上以大葉種為核心的優(yōu)化改良, 流傳至今的號級茶和諸多經(jīng)典名品,其茶菁也幾乎皆是大葉種。經(jīng)過幾百年的人工馴化與自然繁殖,易武綠芽茶獨特的品質特點世所公認——“易武茶山的大葉種茶的茶菁,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最為優(yōu)質的茶”。

在如今的普洱茶國標里(GB/T22111—2008),對普洱茶定義有著明確說明:“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,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釆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 成……”易武大葉種茶的優(yōu)良基因傳之后世,經(jīng)歷了主流市場的檢驗,也形成了當下對普洱茶品種上的基礎共識。

工藝的精進。唐代之云南茶幾乎談不上工藝,“散收無釆造法”,釆制之法不得要領,是云南茶一直持續(xù)到明末的普遍狀態(tài)。改土歸流后,清廷將普洱列為貢茶,對普洱茶提出了更高的工藝與品質要求。

作為貢茶核心釆辦地的易武,自乾隆年初便大量到此的漢人先民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,在貢茶釆辦的基礎之上,他們管理茶園、改良品種,不斷完善和提升易武茶的工藝水平。

其后的商茶時代,各大茶莊茶號“揀選細嫩茶葉” “揉造陽春細嫩白尖” “專購易武正山細嫩蕊芽”等內票文字,仍可見當時老茶號恪守品質、精益求精的制茶標準。這個時代的經(jīng)典名品頻出,歷百年而不哀,均是易武制茶水平高超的有力佐證。

風格的成熟。“賈寶玉生日之夜,八位姑娘為寶玉做生日, 很晚沒睡,榮國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帶著幾位老婆子來怡紅院査夜,見大家沒睡,催促早睡。寶玉說:‘今日吃了面,怕停食, 所以多玩一回?!种⒓业挠窒蛞u人等笑說:‘該燜些普洱茶喝?!u人、晴雯二人忙說:‘燜了一缸女兒茶,已經(jīng)喝過兩碗了’……”

我們從《紅樓夢》中摘選了上述章節(jié),“怕停食”,就“該燜些普洱茶喝”。乾隆年間的曹雪芹,在對普洱茶的描述上,主要停留在它可以消食去膩的功效上。這也幾乎代表著早期對普洱茶認識的一個縮影?!拔犊嘈钥?,解油膩、牛羊毒” “醒酒第一,消食化痰,清胃生津功力尤大……”

這說明即使是在普洱茶已經(jīng)成為貢茶的早期,對普洱茶功能性的認識依然占據(jù)著主導地位,普洱茶的風格風味并未成形。

漢文化普遍以“香甜”為尚,漢人先民對茶山持續(xù)的開發(fā)與耕耘,才有了古六山逐漸形成“高香甜低苦澀”的滋味特點。而漢文化耕植最盛的易武,對普洱茶的風格審美又進行了進一 步的升華。

飽受人文熏陶的易武,將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對天人合一的自然追求,與剛柔并濟的處世哲學,無一不深深烙印在對普洱茶的風格審美之上。經(jīng)歷了貢茶時代和商茶時代的易武,“平衡細膩、剛柔并濟”的審美風格逐漸成熟下來,普洱茶的傳統(tǒng)風格認知也隨之漸漸定格。

人為的進取。世界上有一“可怕”,是比你有才華的人,還比你努力,而作為茶產區(qū)的易武,無疑就是其中之一。

聲名未盛之時,易武人已經(jīng)在默默耕耘。乾隆年間“奔茶山”來到易武的漢人們,背井離鄉(xiāng),深入不毛,用自己的血淚與辛勤對易武茶山進行了深度開發(fā)。他們刈復老茶園,開發(fā)新茶園,如今易武諸多的原始森林中,都散落著當年茶山先民們遺留的舊址殘垣。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十年耕耘的易武,在產量與品質上都形成了碾壓式的優(yōu)勢。

而后百年,扎根下來的茶山先民們在此修橋開路,建廟立館,以舍生忘死、艱苦卓絕的姿態(tài)新辟商道。易武人用自己的銳意進取將普洱茶的版圖不斷擴大,使之成為世界級的飲品。這樣的人文精神也流傳后世, 并使易武成為普洱茶復興時代中風云再起的起點。

時運的眷顧。古六大茶山的繁榮從一開始就并不消停,戰(zhàn)火頻生、邊患侵擾時有發(fā)生?!案耐翚w流”的戰(zhàn)火就直接導致了莽枝茶山的衰落。19世紀中葉滇中的杜文秀起義直接阻斷了倚邦經(jīng)思茅北運的通道。20世紀初的多次民族沖突和攸樂人的起義,讓倚邦和攸樂從此黯然無光。

其間,一方面,不時有緬匪、寮患滋擾邊疆;另一方面,官員盤剝、瘟疫橫生等各種天災人禍更是加劇了茶山的苦難,六大茶山人口銳減,動蕩不安。

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,依托于易武人的人為努力與時運眷顧。承天之佑,在從貢茶時代開始的近兩百余年間,易武基本處于一個相對安定和平穩(wěn)的外部環(huán)境。易武在長時間的穩(wěn) 定發(fā)展中,徐徐展開貢茶時代和商茶時代的宏偉篇章,風云百年,易武之名躍然史志,取得了難以想象的成就和地位。

風物長宜放眼量,易武與古六大茶山親如手足,也惺惺相惜。

從牛滾塘到倚邦,從倚邦到易武,古六山的變遷歷程,也是普洱茶的良性發(fā)展過程。從競爭到進化,在這個全力以赴、奮發(fā)激蕩的過程中,古六山不斷進化與完善,推動著普洱茶的成熟進步與發(fā)展完善。同根同源,并驅爭先,終將裹挾成一股不可逆轉的復興之勢。?

上一頁:2016年下關歸臻龍珠生茶:香氣如蘭,回味悠長

下一頁:建標準,強產業(yè):《平昌青芽茶》地方標準專家評審會圓滿召開

相關閱讀

茶友網(wǎng)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